今天是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咸阳打出发展“组合拳” | 经济提质、科创增效、产业升级迈向西部名市新征程

2025年06月26日 21:51:05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6月26日,咸阳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打硬仗 求突破 决战决胜‘十四五’迈出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更大步伐”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咸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俊英、咸阳市科技局局长杨冲锋、咸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森到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咸阳市发改委:聚力急难愁盼,民生改善保障更加有力有效

咸阳市发改委聚焦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统筹做好稳预期提信心、抓项目稳投资、促改革聚活力、惠民生增福祉各项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稳中向好、质效向优,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全市上下始终把稳增长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经济总量持续壮大,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三千亿元台阶,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3,人均GDP达到73187元。今年1——5月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推进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16+8+3”重点产业链初具规模,新型显示、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发展迅速。

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原则,以新质生产力等为方向,谋划重大项目1805个、总投资9929.4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46个。立足“国家所需、陕西所望、咸阳所能、群众所盼”,累计争取政策性项目695个、到位资金291.3亿元。“十四五”以来实施市级重点项目1451个、完成投资5812.8亿元。

坚持把西安——咸阳一体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总牵引,高起点建设咸兴武科创走廊,交大创新港咸阳新区年内有望开工。西兴高速改扩建、彩虹一路跨渭河大桥等加快推进,13条“断头路”全线贯通。咸阳市66所学校与西安名校结对合作,24家医疗机构纳入西安专科联盟建设,全域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达到西安同等标准,380项民生高频事项跨域通办、公积金互认互用、陕D牌照小客车纳入绕城包年优惠范围等一批惠民事项落地实施。

将开发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思路,将30个园区优化整合为15个开发区,形成“2+13”的发展格局,提前实现省级开发区县域全覆盖。截至2024年底,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9%、税收收入占全市的72.8%。县域经济是咸阳市发展的“硬支撑”和“强引擎”。设立1亿元的县域专项资金,推动县域经济总量壮大、质效提升。

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十四五”以来实施131个项目。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31所、增加学位5.6万个;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216元。点题式解决一批痛点难点事项,超前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建成公共、专用和私人充电桩11157个。开展清洁取暖试点,2019——2024年累计投入33.3亿元、惠及82.5万户群众。

咸阳市科技局:先行区建设和科技创新成为咸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最大增量

秦创原是陕西科技创新的总平台。2022年,省委第十四次党代会赋予咸阳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光荣使命。三年来,咸阳持续擦亮这块金字招牌,主动承接“三项改革”科技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落地数量突破百家,稳居全省前列,咸阳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由2021年的144名提升到2024年的104名、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今年1——5月,共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51家,先行区建设、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咸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最大增量。

完善体制机制。成立了全省首个科技工委,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恢复了县级科技局。颁布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以立法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地级市。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在咸阳域外部署科技计划项目,通过“外引+内育”方式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搭建科创平台。两年时间,创建了5个省级高新区,现有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高新区,高新区数量全省第一。着力提升咸兴武科创走廊发展能级,构建“一核引领、多点联动”的全域创新格局。获批了中医药、电子显示2个聚集区和苹果、羊乳2个聚集区基地,数量地级市第一,通过聚集区不断促进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畅通转化渠道。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至关重要,2021年至2024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水平持续增长,共安排3.2亿元资金,支持548家单位实施科技项目1271个。4年时间共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314家、总投资额53.5亿元。落地的300多个成果转化企业中,来自高校院所的占比达到72%。

引才用才育才。聘请了59位两院院士作为咸阳的科技顾问,聘请了363位科技大使。在建立以“科技顾问、科技大使、技术经理人、科技特派员”为支撑的“四支队伍”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深化服务内容。2025年,启动实施“科技副总”“金融副总”选派工作,促进人才跨区域流动、资源共用共享,探索建立“企业出题、副总答题、共同解题”创新模式。从2021到2024年,咸阳获省科学技术奖25项,其中一等奖2项,在全省各地市中排名前列。

咸阳市工信局:加快构建具有咸阳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部署

2024年咸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增速居全省首位,工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达到49.3%,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充分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工业经济呈现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

产业链群发展跃上“新台阶”。2024年,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共有规上工业企业469户,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49%,完成产值1825.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7.4%。其中彩虹股份、彩虹光电、冠捷显示、正泰电气、联塑科技、西北橡胶、天成航材、步长制药等8户企业入选省级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实施中小企业“智改数转”行动,组建产业数字化服务联盟,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数智化改造规上企业520户,引导150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证,培育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7户,先进级智能工厂21个,长庆石化建成全国首个5G智能炼厂,泾阳冀东海德堡入选首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企业规模能级实现“新跨越”。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分县市区建立企业培育库,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全链条育成体系,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0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746户、1251户。2024年科隆新材在北交所上市,高科环保在新三板挂牌,全市上市企业达到5户。

产业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把开发区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完善县域工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培育壮大园区首位产业,引导县域工业集中区由企业集中向产业集聚转变。列支5000万元支持园区产业发展和基础建设,2024年咸阳市率先在全省实现省级开发区县域全覆盖,全市现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6个、省级经开区7个,省级化工园区3个。

服务企业水平提升“新高度”。创新开展“三送一解”纾困帮扶活动,组织千名党员干部深入企业项目送政策、送服务、送要素、解难题。探索“互联网+企业服务”模式,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咸企通”,入驻企业2917户,发布政策8717条。围绕减负增效,帮助企业申报工信部再贷款90.6亿元,为企业减税降费22.6亿元。

(咸阳融媒全媒体记者 胡晓语)

(责编:高敏  审核:蜀秦  签发:吕骥)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