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普普通通的纸上,两个人像素描稚嫩却生动。11岁的阳阳躺在床上画下了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刘彬和他的同事。刘彬开心地接过自己的画像,为孩子的心意感动。“娃说,要把救他腿的医生画下来,送给你们当礼物!”阳阳(化名)奶奶声音低但清晰。
时间拨回2025年农历年前。刚从广州某医院做完复杂髋关节畸形矫正手术的阳阳,在回家路上意外摔倒。“刘主任,娃摔了,搞不好又骨折了...”家长的电话打到了刘彬手机上。“你直接到医院来!”刘彬说。
来院时,孩子左大腿剧痛,X光片触目惊心:左侧股骨上段骨折、股骨颈可疑陈旧性骨折、骨质疏松、软组织积气……多次手术让他的骨骼脆弱不堪。
一条紧急通道在咸阳一院创伤骨科打开。
当阳阳被推入病房时,左大腿肿胀变形,外旋短缩,新旧手术疤痕交错——这是一个骨髓炎、先心病术后又遭遇骨折的脆弱少年。面对复杂病情,刘彬团队没有犹豫:完善检查、稳定体征、制定周密的微创手术方案,将二次伤害降到最低。
手术灯亮起,数小时后,股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顺利完成,断裂的股骨被重新固定。由于孩子骨质疏松,术后用管型石膏严格固定。“手术顺利”四字带给阳阳一家巨大慰藉。
阳阳的困境始于两年前一场被延误的感冒。起初的化脓性髋关节炎因治疗不当,侵蚀了股骨头,导致下肢严重畸形。省内多次手术无果,股骨头吸收的X光片让医生们纷纷摇头。
转机源于刘彬带教学生的一次求助:“老师,能不能看看这个孩子?”刘彬在手机上看到了孩子的就诊资料。他想到了广州专攻儿童畸形的权威专家并尝试联系。正是这次关键转介,让阳阳扭曲的下肢有了矫正的希望。
术后阳阳的病房里,有了精准高效的护理,不时提醒翻身、解释疑虑。让一家人心里有了底:“知道有人管着,我慌得轻些。”阳阳奶奶说。
出院不是终点。孩子骨骼还在生长,刘彬深知后续跟进的重要。
两次随访,刘彬都亲自开车前往。帮孩子拆石膏,带孩子去镇上卫生院拍片复查,随行的康复科医师也现场教学了一些康复动作。好在孩子的情况稳定,最近一次去时孩子拄着拐开心地接叔叔阿姨们,刘彬仔细对比X光片,调整康复细节。骨头在长,孩子18岁前需定期复查,髋关节发育可能还需一次‘终末手术’,但对于孩子来说,未来向好就是最幸运的。
从阳阳家离开,他们又匆匆赶往其他患者家中。每次随访,刘彬会提前选择四到五名患者,护士长规划随访路线,康复科医师随行。半年,25位患者,里程1200余公里,晨出暮归,刘彬和团队成员持续这样做着。“看病不仅仅局限于在医院。”他这样解释奔波的意义。
在创伤骨科,刘彬团队的“静默守护”并非孤例:
遭遇严重车祸的沈阿姨,骨盆粉碎性骨折伴失血性休克。刘彬下班途中被紧急召回手术室,奋战三小时稳定病情。术后她托人将术后CT片给省城专家鉴定,对方回复:“做得漂亮,值得信赖。”
86岁的韩大爷粗隆间骨折术后,刘彬随访发现老人还未拆线。他当即在村卫生室借来器械,边拆线边指导复健。临走的时候,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一亮:“我认得了,你是给我做手术的刘主任!”
......
创伤骨科的治愈墙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对每一个诊断的审慎、每一次手术的全力以赴、每一次查房的严谨观察、每一次随访的如期而至。责任无声,却重逾千钧。
阳阳的画静静躺在刘彬抽屉里。或许当他再次打开,看到的不仅是稚拙的线条,更是医者价值的朴素答案:用专业与坚持,换回一个孩子重新奔跑于阳光下的权利,这便是无需言说的崇高。
(来源: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责编:张优美 审核:韩芳 签发:吕骥)
video
2025-07-31
2025-07-31
2025-07-31
2025-07-31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