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榆林市绥德县城西南的郝家桥村,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响当当的模范村,村里有个响当当的劳动模范——刘玉厚。
生于1908年的刘玉厚,自幼便跟随父亲劳动。土地革命时期,刘玉厚经常为党组织、游击队传递消息,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农村楷模”牌匾
11月11日,走进位于绥德县郝家桥村的刘玉厚旧居,只见古朴的陕北窑洞院落里,陈列着大量刘玉厚当年生活劳作的实物。
“在村里,刘玉厚完成了党交给他的每项任务。尤其第一年征收公粮时,他使全村负担公平合理,获得群众热烈拥护。”郝家桥村讲解员王真真介绍,当发现征收上来的公粮和任务还差数斗时,刘玉厚在自己已负担2斗的基础上又加了5升。刘玉厚认为:八路军保护咱们,咱们多出几颗粮食算个啥!他为人厚道、急公好义,注重保护群众利益。
1943年,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进入新高潮,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在边区各机关、各地区展开。党中央、西北局号召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现英雄。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司令部政委习仲勋,牵着两匹骡子,驮着粮食、被褥等,带队来到郝家桥村进行蹲点调查。
为啥在郝家桥村蹲点调查?
“村里党组织建立早,群众基础好,思想觉悟比较高;村里人口、土地、环境等方面在绥德分区具有代表性;距城区仅仅10公里左右。”王真真介绍,调查组走进田间地头,调查妇女纺织情况、下南路移民户,走访困难户,和群众同吃同劳动。
为了鼓舞群众的劳动热情,调查组还组织开展“好受苦人”评选活动。
调查组发现刘玉厚在有限的土地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并通过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提高单产等办法,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郝家桥农民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创造出许多改良农作办法的刘玉厚,带领村民精耕细作,圆满完成减租保佃、征收救国公粮等各项任务。”王真真说。由习仲勋提议,经地委研究决定授予刘玉厚“模范党员”“劳动英雄”称号,还将一块“农村楷模”的牌匾奖给了郝家桥村,并在绥德全区范围内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在刘玉厚的带动下,一大批劳动英雄涌现出来。
1944年12月22日,边区群英会在延安开幕,刘玉厚被选为特等劳模。
1949年10月1日,刘玉厚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这是新中国给予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的至高荣誉。
晚年的刘玉厚居住在绥德干休所,但他依然保持劳动模范的本色,坚持做干休所的义务清洁工,在群众熟睡时就把院子和周围道路清扫得干干净净。“短短6年他换了4把铁锹、10多把扫帚。”王真真介绍,1995年刘玉厚去世,习仲勋得悉后写下了“刘玉厚同志是陕甘宁边区著名农业劳动英雄,优秀共产党员”的题词。
郝家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史亮霞说:“电视剧《西北岁月》,讲述了刘玉厚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感人故事,看后令人敬佩。刘玉厚不仅是‘响当当’的边区劳动英雄,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不断激励我们奋勇向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责编:高敏 审核:蜀秦 签发:吕骥)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