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红色印记·岁月回响 | 镰刀斧头红旗扬,陕北出了个谢子长

2024年11月14日 14:17:42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内谢子长将军雕像

子长,是一个先烈的名字,也是一个以先烈名字命名的地名称谓,坐标位于陕北延安。

11月13日,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谢子长是陕甘红军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在革命的峥嵘岁月,他与刘志丹、习仲勋领导根据地军民相继开辟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李田田向游客介绍。

时间拉回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陕北,地瘠民贫、苦难深重。农民运动在这里轰轰烈烈地开展。著名的清涧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组织发动这场起义的领导者之一,正是谢子长。

“镰刀斧头红旗扬,陕北出了个谢子长。打土豪来斗列强,穷苦人翻身呀有指望。”这是至今回荡在陕北高原的民间歌谣。谢子长出生在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市)枣树坪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目睹军阀横行霸道、鱼肉民众的暴行,在求学期间就萌生反抗旧社会的思想。1922年秋,谢子长投笔从戎,考入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但他对此旧军阀式讲武学堂深感不满,1924年毅然离开学兵团,赴天津、北京,认真阅读学习马列主义书刊,积极参加反帝斗争,探求革命真理。1925年冬,他联络李象九、史唯然等人奔赴北平和天津,受教于共产党人李大钊、刘伯庄等人。不久,谢子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渭华起义失败后,谢子长受中共陕西省委指派,回陕北做军事工作,并担任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做兵运工作。随后,在广袤的西北地区,他与刘志丹、习仲勋领导军民相继开辟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作为陕北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谢子长有着鲜明的为民情怀。看见老乡家没有铺盖,他会把自己的被子送来;战友负伤后,他会脱下皮衣为战友盖上,自己披个麻布袋在窑洞口放哨。疗伤期间,群众送来一篮鸡蛋,他只留一个;送来一袋面,他只留一勺。

电视剧《西北岁月》中,讲述了谢子长帮助习仲勋顺利找到刘志丹的情形。正是他们的相遇,20世纪30年代初,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组建了陕甘红军,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革命和战斗的实践中孕育形成了照金精神。

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通过武装斗争,击退了国民党对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围剿”,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壮大。1935年2月,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统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这也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后来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

1935年2月,谢子长因重伤病逝。1942年5月,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谢子长的家乡安定县改名子长县。

“《西北岁月》的热播,再次把我们带回到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谢子长牺牲时,年仅38岁。英雄虽逝,精神永存,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李田田说。

(责编:高敏  审核:妙侠  签发:吕骥)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