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乡村》杂志2024年征文大赛第三季度评选结果揭晓,王满院散文《乡村的夜晚》获优秀奖。
乡村的夜晚(散文)
文/王满院
太阳下山了,滚滚的热浪开始消退,夜幕悄然降临,天渐渐黑了。
时值“三夏”,麦子收完了,颗粒已入仓,麦田里只剩下联合收割机作业后的麦茬。玉米也都种上了,有些苗苗都已经拱出了地面,露出了一个个小嫩芽。
母亲今年八十三岁,最近一直在老家住。“端午节”后,我回家陪母亲住了几天。
一天晚饭后,我跟母亲说了一声,想到村子里转转。我想近距离感受一下家乡夏日的夜晚。
我的老家是地处关中西部一个普通的村子,全村有1300人左右,分东、中、西三个组,我家属于西组,有100余户,400多人,居住在三条街道上,我家在北边这条街道的东头。我出了门,看到路灯已经亮了,街道上人不多,大部分人都还在家吃饭。只听见空中有麻雀叽叽喳喳和鸽子咕咕咕的叫声,偶儿也传来几声狗叫声。街道两边各家的门口,都栽有果树,有核桃树、柿子树,核桃树的果子已有鸡蛋大了,柿子树的果子也有鹌鹑蛋那么大了。
我顺着街道往西走,一直走到了头。
这时,天上升起了一轮明月,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静谧的月色中。
当我走到南边这条街道时,碰到了一位我叫大哥的人,他大我8岁,过去我们很熟,也是很久没见了,他热情邀请我到他家里坐坐,我就随他进了屋。屋子里有空调,很凉爽,嫂子及他们二儿子也在,我便和他们拉起了家常。他两个儿子,老大在县城买了房,和媳妇打工,两个人养一个孩子,情况还可以。二儿子离了婚,一个人打工供两个孩子上学,经济很紧张。他老两口种了四亩地,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产量能达到1200斤左右,最近小麦收购价1.17元每斤。可种子、化肥、农药、浇水费用成倍增长,成本太高,粮食价格却没涨,种一亩小麦,像今年丰收了,纯收益在500元左右,如欠收年份,那就低多了。生活日用品价格不断在涨,孙子上学的费用越来越高,都感到负担不起了,可总不能让孩子不上学吧,只能硬撑着。
我说:“每次回来,我都感到,村里现在居住的人很少了,许多户都是大门紧锁,‘铁将军’把门?”“唉,现在农村条件是好了,街道水泥路面,装上了路灯,用上了自来水,有广场、运动器材,生活垃圾也定时收集清理,可居住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许多老年人也进城管孙子去了,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的留守老人。”大哥叹息到。“就是,天气好时,下午街道聚一堆人,都是些年龄大的老汉、老婆,我们开玩笑说,来一个小偷都没办法,叫你撵都撵不上。看把这一茬老人都下世了,还有谁在农村住?到时候恐怕街道上更没人了。”嫂子笑着说。
我说:“现在上边讲,要乡村振兴,可农村住的人越来越少了,怎么振兴?”“这是一个大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在农民的养老、医疗及农村孩子上学方面出台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策,向农民倾斜,要吸引人回农村住。要把人吸引回来,就要在发展产业上下功夫,要有留住人的办法。事总是要人去干呢么,没人,怎么振兴?”“现在农村留不住人么,粮食不值钱,一斤小麦换不来一瓶矿泉水,种地养活不了自已,只好出去打工。”大哥伤感地说。嫂子接着说:“现在农村学校都快撤完了,孙子上个小学,都要到镇上或县上去上,很不方便。到城里去上,费用又高,咋就没人管这事呢?”嫂子情绪有些激动。大哥接着说:“农民最讲实际,农民希望有更多的能给他们带来实惠的政策,希望看到踏踏实实办实事的干部,最讨厌那些只说空话、只喊口号、不办实事的干部。现在好的是农民手里有粮,不缺吃,不缺穿,生活还能过得去,就这么过一天算一天往前走。要实现乡村振兴,非得下势不可,不出几身水、不脱几层皮怎么能行?”
从大哥家出来,我的心情有些沉重。
望着寂静的街道,想着农村的这些留守老人,耳边响起大哥、大嫂刚说过的话,心里忽然涌上一种淡淡的乡愁。
作者简介:王满院,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
(中乡美文化)
(责编:黄莎 审核:妙侠 签发:吕骥)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