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咸阳》讯:正月十五闹元宵。在长武,提到元宵节的饮食,除了吃元宵,每家每户都要做牛犊馍,一般在正月十四前后,人们就已经为制作牛犊馍做准备了,婆婆媳妇齐上阵,全家总动员,为元宵节做准备。
牛犊馍颇受长武县群众喜爱。早在2009年2月举办的中国首届民间花馍艺术节上,长武县牛犊馍工艺精湛,民俗意味纯正,获得陕西省内唯一金奖。2017年7月,长武牛犊馍被列入咸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长武县文化馆非遗陈列室,牛犊馍占了展柜的一个区域,今天我们一起了解长武牛犊馍的前世今生。
牛犊馍起源于祭祀或殉葬,后来出现了替代品,就是长武的牛头馍。随着生肖文化的发展,长武牛头馍和生肖文化结合起来,有了祝福、庆寿的功能。后来再发展,祭祀的成分缩小了,变成了“母亲的艺术”,母亲为待嫁的女子专门传授蒸牛犊馍的技能,新娶的媳妇也要看蒸牛犊馍的水平,来体现一个女子的心灵手巧。直到现在,长武牛犊馍依然很兴盛,正月十五每家都要蒸牛犊馍。
长武牛犊馍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民俗,特别讲究每年元宵节晚上,各家各户的一家之主,要将提前准备好的牛犊馍,放置于灯下祭神“看灯”,以此祈求五谷丰登,阖家吉祥平安。按民俗说,看过灯的牛犊馍才可食用,否则会患眼疾。长武“牛犊馍”与关中其他县区的花馍相似,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因为牛犊馍的特殊性,它的做法也很有意思。其他县区花馍大多造型华丽,用色彩鲜艳的颜料勾画染色,多以观赏为主,而长武“牛犊馍”不用任何颜料,既赏心悦目又可以食用。“牛犊馍”眼睛取材黑豆、绿豆或花椒粒;嘴巴和舌头用红豆、胡萝卜丝或红辣椒丝充当;眉毛、羽毛用剪刀剪成;翅膀、尾巴用梳子按压完成。
昭仁街道尧头村的郝玲玲就是制作牛犊馍的行家里手,当记者走进她家时,一锅热气腾腾的牛犊馍刚刚出锅,蒸气萦绕的十二生肖跃然眼前,活灵活现。
随着新一轮牛犊馍制作的开始,记者也跟着了解了牛犊馍的整个制作过程,只见郝玲玲在发好的面中加入面粉、适量碱面,经过用力反复揉搓,团成一个表面光滑、软硬适中的面团,然后用手搓成一个长条,切成许多个小小的面团,用手捏出头和耳朵后,再用梳子压出花纹,接着又用剪刀剪出眉毛和嘴巴,最后嵌入两个黑豆当眼睛,一个小小的红萝卜丝当舌头,这时一个可爱的牛犊馍就做好了。这些面团在她的巧手中仿佛变着戏法,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就出现在了案板上。
在长武县像郝玲玲这样制作牛犊馍的人还有很多。作为非遗产品,牛犊馍在长武县既有传承,又有发展,现如今,它已成为该县的一个文化符号,制作花馍也为广大妇女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元宵节牛犊馍“看灯”已成为一种美好的风俗,在正月十五牛犊馍隆重登场的日子,我们一起感受长武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看咸阳》通讯员 王小艳 司宁 咸阳广电全媒体记者 韩芳)
(责任编辑:官海之 审核签发:蜀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