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聚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跑出加速度
一 聚力秦创原咸阳核心区建设,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让咸阳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领先领跑
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坚持中试转化、企业孵化双轮驱动,打造科技成果商业化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效能孵化样板基地。加快培育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众创空间、科创特区、大学科技园多元发展。健全“揭榜挂帅”“定向委托”和常态化“路演”体制机制,据实择需开展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研究,构筑关中城市群创新发展动力源。
打造两链融合“示范区”。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协同对接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独角兽”“小巨人”和“瞪羚”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军民融合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把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化与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务实合作,发挥咸阳高新区桥头堡作用,加速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吸引更多研发机构和产业基地落户咸阳。
形成创新资源“强磁场”。健全要素融合体系,打通科技、金融、产业、人才连接通道,营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强和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积极引入创投、天使等基金,促进技术链、产业链、资本链环环相扣。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扎实开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让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融通互促。
做大优秀人才“蓄水池”。深入实施人才兴咸计划,建立“技术高管”“产业教授”制度,设立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奖。完善推广“3+”人才共享模式,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行更加开放的柔性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千里马”建功咸阳。
二 聚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让咸阳产业在西部实力强劲
工业提质现代化。实化深化链长制,以“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为思路做强电子显示产业,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链条化为方向做优清洁低碳能化产业,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气、能源专用设备、空海天装备等为重点做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粮、油、肉、奶、果、蔬、茶为依托做精食品加工产业,以中医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为抓手做活现代医药产业,以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型节能材料等为导向做细新型建材和新型纺织产业。紧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促进老企业、老品牌复苏激活。前瞻性布局区块链、氢能与储能、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努力掌握未来主动。
园区承载集约化。深化“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推动园区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咸阳高新区扩容强区改革成果转化,加快孵化器项目建设,打造西部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区和新兴产业示范区。提升咸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聚集能级,发展壮大航空制造维修、航空食品加工、商贸服务等临空产业,高品质打造临空经济带。大力支持县市园区创建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园区。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推进“万项万亿”增资行动,强化“大招商、招大商”理念,不断引进行业龙头和带动性、引领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高端项目,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支撑作用。
流通升级立体化。瞄准消费升级变化,深化对内经济联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金融业,培育多元化金融主体,做强做优产业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绿色金融和消费金融。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壮大电商产业,做实新兴消费,鼓励发展首店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和银发经济。构筑品牌云集、业态多元、功能齐全的地标性商圈,建设特色商业综合体和连廊经济圈,打造高品质步行街、夜间经济集聚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快递物流网络,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
蓄势赋能数字化。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成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造园区。推动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大力引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超前布局数字基建,协同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法治建设。深化“5G+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中的迭代应用,加快建设智慧、智能、智造咸阳。
三 聚力构筑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让咸阳“春天的故事”续写得更多更好
建优都市圈核心区域。把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作为最大的改革、最实的开放,按照“六个一体化”路径,扎实推进空间规划对接、科技创新协同、产业错位融合、基础设施联通、生态治理联动、公共服务一体。推动与西安的全域对接,着眼形成半小时、一小时、一个半小时经济圈,打造轨道交通圈、产业协作圈、就业通勤圈和品质生活圈,建设都市圈“粮袋子”“菜篮子”“果园子”和花卉基地,形成区域性消费品生产基地。加强西安—咸阳共管区建设与发展,努力把共管区建成示范区。
推进深层次改革攻坚。积极争取国家改革试点,再创出一批省级以上改革经验。科学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国资国企监管体制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创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机制,巩固亲清政商关系,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推进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建立现代能源体系,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构筑双循环开放枢纽。强化投行思维,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口岸、港口合作,精准对接发展战略,持续开展“双招双引”,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争取更大主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中欧班列长安号强化陆空联结,争取设立陕西自贸区咸阳协同创新区,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探索推进数字贸易,支持优势企业建立跨国园区,多元化建设海外仓。
塑造升级版营商环境。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全面建设诚信咸阳、营商高地。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放管服”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营商环境社会监督、非公企业维权等机制,大力营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发展环境。
四 聚力城乡深度融合,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潜能
让咸阳的城乡更加协调
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力。坚持“多规合一”,统筹空间、规模、产业,打造“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一秦渭两区城市风貌,坚持新基建、老基建和社区“微基建”三管齐下。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街巷、雨污分流、综合管廊改造提升。精心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拓展“智慧+”城市管理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通透通畅。
推动县域发展高质量。大力支持各县市区发展壮大首位产业、首位产品,到2026年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力争突破200亿元。鼓励更多县市挺进全省“十强县”。打造彬州、长武、旬邑清洁低碳能化产业基地,培优旬邑、淳化农业康养和医药健康产业,支持乾县、礼泉、永寿推进三产融合,促进三原、泾阳食品加工、设施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壮大兴平、武功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
形成特色城镇增长点。系统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深化镇村综合改革,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做优公共服务,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城镇汇集。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培育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专而优”、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新型城镇。
五 聚力文化繁荣自信,展示高质量发展新形象
让咸阳文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力量
弘扬主旋律。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施行《咸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美美与共的社会氛围。办好咸阳文化艺术节,做靓国际风筝节、渭河马拉松等文化体育品牌。实施文化文艺精品创作计划,推出一批有温度、有品质、有影响的优秀作品,造就一支德艺双馨、开拓进取的文艺队伍。
坚持大保护。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做好汉唐帝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积极创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探索非遗数字化保存、网络化传播、活态化传承,打造非遗小镇、非遗社区、非遗乡村,建设具有咸阳特色的“博物馆之城”,努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润今。
培育新业态。以文彰旅、以旅促文、文旅融合,谋划推进十大文旅景区提升工作,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突出秦文化主题,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推动书香咸阳建设。
六 聚力乡村全面振兴,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让咸阳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5年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责任体系、政策体系、项目管理体系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全面落实动态监测帮扶工作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全力确保粮食安全。签订“军令状”、实施“田长制”,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持续开展违法占用耕地、撂荒地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农田“非粮化”。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子革命和种业更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5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70万吨以上。
打造现代农业体系。完善特色农业产业规划,大力发展特色种养,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短板,建设北部生态农业提升区、南部高效农业融合区、中部特色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乡村振兴“十个一”示范创建,抓实抓优示范镇、示范村和重点帮扶村,打造具有咸阳特色的先行样板。推进能源供应、卫生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全面提升农村文化、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传承文脉、留住乡愁。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动薄弱村提升、一般村壮大、富裕村做强。
七 聚力生态环境立体改善,彰显高质量发展新颜值
让咸阳空气常新、碧水长流、大地常绿
围绕双碳推进绿色发展。坚持双控倒逼、先立后破,统筹抓好节能降碳提效、绿色低碳循环、绿色生活创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序开展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推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系统治理促进环境改善。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重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科学推动污染企业有序退出城区,增加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认真落实“四水四定”,加快推进引汉济渭、早日实现汉水润咸,加强重要水源地保护,建设农村生态河道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土壤环境污染防治。谋划建设渭河流域、渭北旱塬绿色生态带,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强化约束实现生态提升。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全面落实河湖林长制。健全环境治理监管评价体系,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推行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加快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抓好中央、省委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综合运用行业标准、社会信用评价等手段,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八 聚力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让咸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实施共同富裕促进工程。以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为抓手,多渠道提高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劳动力、退役军人和城镇“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近就业。落实以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实施民生实事普惠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扎实推进“双减”工作,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提质培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民办教育特色规范、特殊教育温暖有力。健全医共体、医联体运行管理机制,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深化健康咸阳建设。构建民意收集、交办、督查、反馈全链条工作机制,滚动实施整体性、全局性惠民便民实事。
实施保障体系提质工程。推动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应保尽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人居环境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落实三孩生育配套政策,推动关心下一代、妇幼、残疾人、红十字以及人权保障等事业发展,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力有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着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保障处置能力。
实施社会治理创新工程。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基层自治制度,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体系,加强“七室一院”建设,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咸阳升级版。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系统实施“雪亮工程”,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制度,扎实推进宪法法律“六进”活动和“八五”普法,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咸阳、法治咸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确保全市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来源:咸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高敏 审核签发:蜀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