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咸阳市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紧迫的底线任务,全市动员、全民出击、全面推进、全力保障,举全市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闯出了一条贯彻上级部署、富有咸阳特色的“六四四”脱贫攻坚新路子。
碧水蓝天新咸阳
“今年,我要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大家和我一起搞养殖,一起脱贫致富。”三原县陂西村村民常中富讲起自己的脱贫故事,脸上写满了幸福与满足。“看到他通过养殖山羊实现了脱贫,我们也感到特别欣慰。”帮扶干部高创说。
如今行走在咸阳,看不完田园美景,品不尽瓜果甜香,住不够农家民宿,听不厌史诗秦腔,数千年风云传承精神,新时代气魄谱写华章,处处可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拔穷根,时时可闻乡村振兴高歌猛进唱辉煌。截至2019年底,咸阳全市13.34万户46.7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脱贫12.23万户44.77万人,77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10.53%降至0.63%。
近年来,咸阳全市上下创新思维、砥砺奋进,探索形成的“四有四连兴产业、四增四创促就业、四通四建夯基础、四扶四送添活力、四帮四促聚合力、四抓四查强保障”脱贫攻坚“六四四”方法路径,体现着“马上就办”促脱贫的效率作风,彰显着“办就办好”保脱贫的责任担当,凸显着“集聚众智”抓脱贫的强大合力,有效解决了全市脱贫攻坚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有四连”兴产业,拓宽脱贫增收新渠道
泾阳县船头村贫困户贾文革2016年进驻雅泰奶山羊养殖基地时有奶羊19只,奶羊资产约3.5万元,经营一年后,便已发展到30只奶山羊,纯收入2万元左右,奶羊资产增加到5.5万元左右,实际收入接近4万元,不但摆脱贫困,更有了长远稳定的收入来源。
产业兴旺是实现稳定脱贫和长久致富的保证,咸阳市按照“县有主导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村有合作组织、户有脱贫项目,产业链接、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四有四连”实施路径,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精准施策,对标落实,夯实脱贫致富产业基础,带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为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栏红苹果基地。
咸阳市培育县域优势主导产业,抢抓陕西省实施“三个千亿级”全产业链项目机遇,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各县市均形成2—3个主导产业;打破镇域、县域界限,建设集中连片产业基地,规划建设5000—10000亩规模产业扶贫基地,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70个、千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36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场)1200多个;采取村企联建、村村联合、基地连村等方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及合作社、互助资金组织935个,1885个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773个贫困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落实产业到户扶持措施,推广“一长一短、一大一小”“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全市建档立卡产业脱贫户基本实现中长期产业全覆盖;建立益贫带贫联接机制,探索出了一大批园区引领型、企业带动型、基地示范型、股份合作型的益贫带贫新模式新亮点。
“四增四创”促就业,铺设增收致富新路子
陕西浩泽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0余万元,在乾县阳裕镇太平村建设村镇工厂,首批就直接吸纳28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变身企业产业工人。乾县太平村浩泽工厂务工者李美玲深有感慨:“从这个车间建好以后,我就一直在这里干活,离家近又方便,家里的啥事都不耽误。”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稳定脱贫的关键所在,咸阳市按照“转移就业增岗、公益岗位增岗、扶贫基地增岗、社区工厂增岗,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信贷、创业帮扶”的“四增四创”模式,以提升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为重点,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途径,让困难群众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确保“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社区扶贫工厂。
同时咸阳市采取定向招聘、校企对接、异地劳务协作等方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转移适龄贫困劳动力就业16.67万人,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按照“就近上岗、一户一人”的原则,进行兜底安置,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13699人,做到安置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纳贫入社、就业带动、股份合作、结对帮扶等方式,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化链条;利用乡镇和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创办不同形式的扶贫车间和社区工厂76家,吸纳3453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积极落实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信贷、创业帮扶等就业扶持政策,全力促进贫困群众创业增收,扶持创业1058人,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8.49多亿元,受益贫困户达2万多户。
“四通四建”夯基础,共建宜居宜业新家园
“以前舍不得拆老房子,觉得可惜。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需要干净、漂亮的居住环境,不拆就落伍了。”三原县张家坳村贫困户郭有才说,2018年,他从危房搬进新居,住上安全房,圆了安居梦。
三原县新兴镇贫困户郭有才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
咸阳市按照“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建好‘两房’、卫生室、幸福院、文化活动中心”的“四通四建”方法举措,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调结构、农村促经济、农民稳增收的“基础工程”,夯实脱贫基础,共建宜居宜业新家园,确保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留下人、引来人、丰富人”。
淳化县十里塬移民搬迁社区。
咸阳市按照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五道并进”思路,打通“便民路”,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形成了以农村公路为分支,多方辐射、相互贯通、高速便捷的“扇形”区域性公路交通网络;按照“生活用水安全化、生产用水集约化、生态用水循环化、发展用水长远化”的思路,引来“润民水”,治理水土流失、做好节水灌溉,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饮水安全全部达标;按照“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能力大提升、中心村电网改造全面升级、贫困村全部实现通动力电”的思路,点亮“光明灯”,贫困村电力入户率100%;完成农村信息化建设,联通“信息网”,行政村光纤覆盖率100%、4G覆盖率100%;全力抓好配套建设,构建“幸福家”,完成易地移民搬迁5141户17855人、危房改造4775户,建成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12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1064个,贫困村文化活动中心覆盖面100%。
“四扶四送”添活力,激发自主脱贫新动能
“我是依靠党和政府的帮助、群众的信任才能有今天的脱贫致富,我希望能多贡献一点力量,带动更多人一起往前走。”永寿县五星村贫困户胡根选通过发展养殖实现脱贫后,多次请求协调土地和资金,提出让群众的扶贫资金入股,大家共同发展致富。有关部门经过充分考察研究,为其协调筹措产业发展资金80万元,建设了可存栏600只的羊舍2栋,成立了养殖合作社。
贫困群众是实现脱贫的主体力量,必须持续激发其内生动力,咸阳市深入开展以“扶心、扶志、扶智、扶技,送政策、送技术、送温暖、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四扶四送”活动,以激发贫困群众主体意识和角色意识为抓手,用尊重催生内生动力,用信任促进创新创造,用科教优化从业结构,不断增强其致富奔小康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实现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
咸阳市“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表彰暨文艺演出。
咸阳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文化宣讲活动,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使贫困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温暖;全面推广落实“扶志六法”“一约四会”“一评三治”等扶志新举措,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自强自立,涌现出残疾创业能人李芳龙和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得主、无臂脱贫能人刘斌等先进典型;创新建立教育扶贫“三卡三台账”制度,实现贫困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补助政策全覆盖;学习借鉴贵州经验,系统整合各方面培训资源,针对性开展订单式、委托式技能培训,全市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7.29万人次;以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为载体,让贫困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发展红利。
“四帮四促”聚合力,构建脱贫帮扶新格局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举全社会之合力,共同扛起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咸阳市坚持政府主导,健全动员机制,扎实推进“定点帮扶、对口帮扶、结对帮扶、社会帮扶,促奉献、促支持、促合作、促共建”的“四帮四促”方法举措,坚持项目支撑、分类指导,形成了最大价值和效益,努力构建各方出力、齐心用力的大扶贫格局。
咸阳市充分发挥中国银行、国家交通运输部定点帮扶作用,中国银行向“北四县”累计投入超过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00多个,惠及贫困群众达10万余人;国家交通运输部投入5.35亿元实施了一大批道路畅通工程。建立咸泰扶贫协作常态化联系机制,举办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确定各类产业和民生项目超过200个,总投资超过2亿元,惠及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实施结对帮扶,469家非公企业累计投资5.38亿元,覆盖全市653个行政村,帮扶贫困人数75804人;国企合力团13家企业在北四县确定产业项目11个、投资总额5.64亿元。全市200余家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5亿元,实施脱贫项目300多个,惠及贫困群众2万多人次;市慈善扶贫协会建成黑小麦种植加工基地等扶贫项目16个,带动1000多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市慈善扶贫协会联合中国银行通过举办定点扶贫爱心活动,募集善款3232万元,用于“北四县”扶贫事业;联合中银香港5家爱心企业设立2000万港元的“北四县”奖教助学基金;中国银行联手“北四县”推出“公益中行”APP精准扶贫平台,签约贫困户超过4万户,爱心消费累计金额达2.8亿元,带动5万多户贫困群众受益。
“四抓四查”做保障,建立责任落实新体系
脱贫攻坚,贵在落实。咸阳市建立健全了“抓队伍、抓制度、抓管理、抓考核,检查、巡查、暗查、自查”的“四抓四查”责任落实体系,抓住重点部位,聚焦薄弱环节,以精准细致的工作措施、主动作为的工作态度落实脱贫工作,持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其中旬邑县探索提出并推行脱贫攻坚的“报账制工作法”,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迈上了再巩固、再深化、再拓展、再提升的新阶段。
咸阳市狠抓队伍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把落实能上能下、容错纠错、鼓励激励“三项机制”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全面推行扶贫政策精准告知、协办帮办、全权代办、上门服务、集中办理、监督核查6项服务制度,层层压实职责,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高标准开发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抓管理增强绩效保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数据一体化机制,该市精准扶贫大数据服务平台及智慧扶贫案例被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联合授予“2018数字中国示范案例”;坚持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将脱贫攻坚任务盯牢夯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考核落实体系;建立健全“检查、巡查、暗查、自查”常态化督查机制,组建督查、纪检、媒体3支队伍,成立11个督查巡查组,综合运用明查、暗访等形式,将检查反馈问题、隐性存在问题、潜在苗头问题等消除在基层镇村,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如今,咸阳怀着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勇气,全力以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切实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往开来,谱写咸阳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学习强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