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王村,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然蜕变成省级美丽乡村,这其中不乏有扶贫干部的身影,更离不开群众的共同努力。贫穷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贫穷,丧失了奋起直追的精气神,要实现真正的脱贫,必须解决好精神问题,才能彻底摆脱“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治贫先治愚,治穷先治心,花王村的贫困群众同帮扶干部携手并肩,直面贫穷,勇于抗争,坚定不移地走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
政策解读,播种希望
生活在前进,它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希望里蕴藏着极大的力量,它似阳光,会驱散迷雾,照亮前进的道路。进村入户,政策解读,就是让贫困群众感受国家和政府的关心,播种内心脱贫的希望。贫困户杨建祥家中因病致贫,本人长期慢病,儿子有残疾,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最初几次去他家中与其沟通,甚是冷漠,并不愿意多吐露家里的事情,后来才得知是因为他内心深处并不相信扶贫干部,而后多次入户采用拉家常的方式尽可能用亲切的话语给他们普及国家帮扶政策,帮助他孙子落实教育帮扶贫困补助资金,落实医院看病金额报销,并帮助他们落实低保、粮补、残补和养老等相关补贴,在这过程中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看到脱贫的希望。
扶志讲堂,治愚治心
扶志以自立,扶智以自强,要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首先要从思想上扶志,扶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引导困难群众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树立战胜困难的斗志,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在花王村委会开展扶志扶智小讲堂时,给贫困户分享过一个黑龙江省的贫困户在经历家里有亲人得大病,养羊遇到困难,种植产业赔本等一番困境却依旧百折不挠,最终通过自身努力并结合政府的帮助成为村里脱贫致富带头人的故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只要脑袋灵活又肯干,有强烈的致富意愿,政府就会给予大力支持,帮助贫困户及时“止血”,不让贫困的窟窿越整越大。贫困户王苏鸽激动说:“对着哩,人家能,咱也能,谁愿意一直戴着贫穷的帽子过日子呀,让别人也把咱看低了,咱也要把日子过的洋洋火火的的,毕竟娃娃也越来越大了,不能让娃娃跟着我受苦”。
发展产业,治穷致富
扶贫不仅从思想上扶志,也要从能力上扶智,提高贫困户“造血”能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技术培训和指导,可以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致富技能,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就能充分调动自主脱贫的积极性。贫困户李喜娥家里地不少,但除了小麦和玉米,并没有别的产业,一询问得知,因为其他作物没有种植经验,种出来也担心卖不出去,肯定会赔本,还不如不种。帮扶干部告诉她国家现在鼓励农村群众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发家致富,对于种养殖产业都有相关政策支持,所以在自身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考虑种植一些蔬菜,至于种植技术和销售方面的问题,有驻村工作队帮忙,联系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产业培训,完全不用担心。这些话减少了她的顾虑,加上看到去年村里不少人种植秋葵收成还不错,所以她打算今年也种植几亩,村里每次举行的产业培训都很积极参加。她说:“看到村里那么多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我家也不想落后,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咱得抓住,今年的秋葵种得好,肯定又能多挣一笔收入”。
好风凭借力,奋飞正当时。今天的花王,正在喜人的变化着,明天的花王,将会更加美好。
(《看咸阳》通讯员 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