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我所经历的扶贫故事之五十八】郑晓伟:一位80后驻村第一书记的小康梦

2020年10月10日 11:32:50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一个清瘦的身影,拿一个笔记本,背一个双肩包,他时而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时而跟村民交谈,田间地头到处是他忙碌的身影。他就是郑晓伟,彬县医保办的一位80后年轻干部。今年1月,根据彬县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总部署,他和其他同事一道来到了义门镇柴村,开始了他的驻村生涯。

精准识别先摸底。义门镇柴村,位于镇政府西北方向15公里处的坡河地带,辖6个村民小组455户1595人,总耕地面积2823亩,传统农业模式单一,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

精准扶贫,精准是关键。郑晓伟和其他工作队员们一到柴村就深入农户家庭调查摸底,对认定的贫困户进行数据大清洗,剔除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工作队白天入村入户调查,晚上组织村民小组座谈,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全村经过贫困户精准识别数据大清洗和小调整后,认定系统内贫困户38户130人,单位27名职工结对帮扶28户贫困户。“前期工作是基础,只有把基础打好了后面的工作做起来才容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此,他放弃了周末休息时间,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奔走在扶贫攻坚第一线。

调查摸底后大量资料要归纳整理,工作队员带着复印机、宣传资料到村民家庭现场服务,张贴帮扶公示牌,与贫困户面对面坐下来谈心,商议因户施策措施。村民们从最初的观望、怀疑逐渐变为接纳、配合——村民王训涛拿出一袋自家产的黄杏连夜给工作队送来一袋黄杏表达自己的感激:“我家的杏熟了,你们尝尝。”扶贫工作队真正走进了群众的心里。

产业扶贫促发展。扶贫不是花架子,考虑到柴村贫困户的现实情况,郑晓伟积极联系单位出资给每户贫困户捐赠面粉、大米、床单,化肥。工作队的队员们还自发给贫困户捐赠鞋袜等,解决贫困户的当下之急,把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扶贫攻坚任务艰巨,郑晓伟从一个扶贫工作队员成为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常驻柴村开展工作。驻村后他意识到,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仅靠“输血”扶贫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要“造血”。因此,郑晓伟所在的扶贫工作队为柴村开出一个个“致富良方”:发展300亩花椒种植覆盖38户贫困户;争取到扶贫资金19万元,为38户贫困户在康泰养殖专业合作社托养38头能繁母猪,年终进行分红,预计每户年增加经济收入800元;种植18亩柴胡,每亩补助300元;对24户劳动力较弱的贫困户,建立12个果蔬大棚,采取非贫户主营,贫困户参股的方式进行分红,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此外,工作队还积极跑项争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个个扶贫政策掷地有声,一个个致富良方“药到病除”,柴村的群众享受到了精准扶贫带来的“幸福果实”。

改善环境保民生。“扶贫不仅仅是要让钱包鼓起来,民生问题也不容忽视。”郑晓伟所在的工作队自进柴村以来,柴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委会办公室里,电脑、电脑桌、资料柜、打印复印一体机、远程教育电视机等现代设施齐全;村委会文化广场上,篮球架、乒乓球桌、羽毛球网、以及单双杠等健身器材应有具有,一幅宜居靓美的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

与此同时,工作队还联系彬县永康医院和怡康医药超市两家爱心企业进行义诊活动,现场发放药品和消毒用品。”“工作队是真正给我们村民办实事哩!”村民给工作队的扶贫工作点了大大的赞。

扶贫正当时,“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柴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随着扶贫工作的进行正在迎刃而解、势如破竹,郑晓伟的柴村小康梦也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看咸阳》通讯员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