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我所经历的扶贫故事之三十七】陈静:基层记者脱贫攻坚一线采访纪实作者

2020年09月25日 11:37:08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四年来,走遍全市的村村落落,只为把党的扶贫政策延伸到最后一公里的地方,讲到群众的心坎上。

四年来,走在扶贫一线,转作风,改文风,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质朴平实的话语,温暖着一颗颗曾经冰冷的心灵,志智双扶,使贫困群众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气。

四年来,在正确舆论导向的引领和鼓舞下,又有多少扶贫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群众水乳交融,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贴心人。

今天在这里迫切的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名基层记者在参与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经历、触动、感受。因为脱贫攻坚,是今天中华大地上最精彩的时代故事;因为只有经历过,你才会在心中激起波澜;因为只有战斗过,你才会珍惜成功的艰辛。我讲述的不仅仅是我个人在这些年扶贫工作中一名基层记者的深切体会,更多是全市的扶贫干部们他们在脱贫攻坚这个坚毅的岗位上,守住寂寞和清贫,抱憾亲人和孩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着新时代共产党人为民情怀的忠贞和执着。

曾经我为自己工作在基层或许还有些许的遗憾,但在参与脱贫攻坚中,无数帮扶干部青春奋斗的激扬,又让我庆幸我是一名基层记者,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最后一公里的地方”肩负新时代记者的职责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使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深入人心。

参与脱贫攻坚,使我更热爱本职工作,用手中的笔,用镜头记录这场大战中的感动,弘扬主旋律,鼓舞脱贫攻坚士气。

在一线脱贫工作中,每天都会上演感人的帮扶故事:曾经无助的眼神,却在一瞬间被温暖包裹而泪流成河;曾经冰冷的脸庞却在帮扶中找到了奋斗的自信笑容;真的是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而当我们的干部拉你一把的时候,你也让我们看到了你的坚强。在点滴的记录中,作为一名被深深感染的记者也驱使着你为帮扶干部们加油、呐喊、为贫困户们爆发出的能量鼓劲,点赞。看着帮扶干部一次次与贫穷和困难叫板的坚强身影,丝毫没有退缩;听着巾帼干部一句句饱含激励与关切的话语,却不厌其烦,这些难道不足以让我们战胜贫穷?让我们打赢这场攻坚战!扶贫干部郭瑞曾告诉我:“只要你把贫困户当亲人,也许你一个肯定的眼神,他们就有了改变的动力。”庄头镇仪空村残疾人张劲松就是在帮扶中脱贫的优秀典型,一位架着双拐的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靠着低保过日子,但是当我和扶贫干部一起走进他的家,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时,原来他也有自己的脱贫梦想,“等”、“靠”、“要”并不是他的初衷,接下来艰难的帮扶路超乎常人想象,当张劲松的产业逐渐有了规模,收入也跟着增加。郭瑞也欣喜的看到了一个残疾人内心的坚强和源源不竭的动力,而此刻对于郭瑞来说,没有比这最好的褒奖。

记忆最深刻的是,早上四点钟伴着星辰,在茫茫夜色中出发,我们栏目组记者和张劲松一起去菜市场批发秋葵,共同见证了他付出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如今的张劲松在我采写的《拐杖量出幸福路》中一路坚韧不拔,成为残疾人中的脱贫典型,凭借自强自励的事迹获得了陕西好人的殊荣,《拐杖量出幸福路》的主题报道也摘得了咸阳市广播电视新闻奖,现在在张劲松的带动作用下,仪空村贫困户及周边群众20余人纷纷加入他的果蔬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油桃、秋葵、果树栽培等产业,携手一起致富。

丰仪镇大姑村贫困户李俊俊一家年老体弱,老人、丈夫、孩子,都患有有遗传性疾病,是一户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作为一名农家妇女,我看到了她的无奈和心酸,她也想发展致富,但一个农村妇女既没有资金,又没有劳力,还要照顾家庭,一家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在丰仪镇金苗公司采访“三变”改革时,金苗公司负责人白玉给我们讲述了吸纳李俊俊进公司务工的情况,白玉说:“我作为女性,更知道李俊俊的处境艰难,如果不帮她一把,她的生活真让人揪心。”于是将李俊俊吸纳进了金苗公司,并且安排了适合她的岗位,在金苗公司长期务工。一年后,当我们栏目组追踪采访她时,李俊俊前后判若两人,人开朗了许多,脸上也看到了久违的笑容。李俊俊现在一年的收入有两万多元,她说:以前总认为干部们都是高高在上,对咱农村人是蜻蜓点水,没想到这次帮扶我,竟然这么真实和用心,让我们这些贫困人真正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桑镇双山村十里八村出了名的“懒汉”赵联合,在扶贫扶志的追踪采访中,我们几个记者跟着扶贫干部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他讲政策,找产业。带他出去学经验,给他买羊仔,收拾羊圈。当初的“懒汉”如今成为勤勤恳恳的“羊倌”他说,“是帮扶干部们给了他动力,让他甩掉穷帽子的同时,也找回了自尊和自信。”在脱贫的路上,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一次次倾情的帮扶,一次次温馨的经历,在温暖贫困群众的同时,也让我这个一线记者在采访中感悟、而这种感悟在笔端化作成一篇篇激扬的文字,激励帮扶干部们奉献大爱,使贫困户们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奋斗!在自己的平凡工作中,能给予他人温暖和感动,激励与奋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幸福呢?

参与脱贫攻坚,使我在责任与担当中,履行一个记者的职责。

在采访中,我深刻的体会到,身贫好扶,心贫难治,寻找治疗“贫困症”的“药方”不仅仅是扶贫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作为记者的使命必然。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企业负责人在我的话筒前留下了脱贫的真情告白,他们的每一字、每一句、肩负责任与担当,都有着不负韶华的初心和使命,在感动的同时,作为记者不仅要做观察家,还要做新时代的歌颂者,只有将他们的一点一滴记录下来,才能更好发挥舆论导向的引领,起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青春不改初心志 花王村里注真情》、《工作队——咱贫困户的贴心人》、《你不脱贫我不走》等节目在塑造典型帮扶干部的同时,给全市的一线扶贫干部们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士气。《我脱贫了》、《扶贫先扶志 昔日“懒汉”变“羊倌”》《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奋斗》等系列追踪报道,变“输血”为“造血”展示了贫困群众在扶起志气的同时,为自己的小康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

在这样一场持续攻坚战中,一名记者如何在笔端营造氛围,如何练就“四力”本领,怎样通过媒体效应,引导各行业能人发挥带动作用,为贫困户出谋划策,营造全市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站在宣传战线的最前沿,激浊扬清,鼓舞士气,记者的担当和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在一线采写的多篇扶贫报道《帮扶政策暖民心 终始“石头”点成“金”》、《身残志坚自奋蹄 创业路上携手行》、《创新三种模式 助力脱贫攻坚》、《让真情成为脱贫的隐形翅膀》《花王村从省级贫困村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嬗变》等近十余篇报道被省市媒体中采用播发,展示了兴平脱贫亮点,持续营造了扶贫光荣,脱贫光荣的舆论氛围。特别是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关于脱贫攻坚的论述,我市扶贫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实质,我们栏目组发挥导向作用,主动出击,我采写的新闻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兴平:以产业就业筑牢脱贫根基,确保“脱贫不返贫”》在陕西新闻联播《亲切关怀  巨大鼓舞》节目中播出,激励了全市广大扶贫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士气和信心。在2018年,在获得兴平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先进工作者”荣誉的同时,被咸阳市脱贫攻坚指挥部评为“咸阳市脱贫攻坚宣传先进个人”、2019年我又被授予咸阳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的奋斗足迹,展望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的号角已经吹响,坚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人民庄严承诺的“幸福中国”、“小康中国”的脱贫攻坚倒计时已按下了启动键,越是到最紧要的关头,越要紧绷这根弦,任务越是艰巨。作为一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新闻记者,更要坚定立场,把握导向,乘势而上、积极作为,把镜头和话筒“沉”到最低,把笔锋植入基层沃土,记录这场大战里的感动和骄傲,才无愧于行业职责,只有脚下带着泥,新闻才会有温度,在新的征途中,用脱贫攻坚辉煌成就鼓舞人心,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美好前景催人奋进,为全市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这是一个奔跑在脱贫路上的新闻记者,时代赋予的使命必然!

(《看咸阳》通讯员 陈静)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