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清晨,大槐树村,空气清新、碧空如洗,翠绿茂盛的樱桃树上,一颗颗色泽红亮、让人垂涎欲滴的大红樱桃,被村民们采摘下来,装入印制有大槐树村logo的纸箱里,即将发往上海。
“大槐树村电商快递服务站,首批货物200件樱桃发出!微店下单的亲们,我们明早摘取枝头最新鲜的果子发给您。”驻村第一书记王剑峰忙拍下照片,把这条信息发在了朋友圈,吸引了众多朋友点赞评论,有些朋友甚至私发信息下单订购。
2018年5月,王剑峰从北京中国银行总行被选派到大槐树村担任第一书记。他35岁,个头中等,清瘦的脸上挂着一副金边眼镜,看起来非常斯文。
短短一年时间,这位从北京来的第一书记扎根大槐树村,扑下身子、踏实苦干,带领“四支队伍”,把一个生活贫困、村集体经济空白、基础设施落后的穷山村,逐步转入基层组织凝聚力增强、群众信心高涨、村容村貌整洁、产业融合发展的轨道。
大槐树村共有223户、8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4户、227人,这里的群众大多靠天吃饭,农业基础差。
第一天刚来这里报到的王剑峰,望着村委会一排5间破旧的砖瓦房,贫困村与北京城的巨大反差,他心里沉甸甸的。
他第一次召集村民开会,“开啥会,开会发钱吗?”村民的言语中带着冷漠,这给初来乍到的王剑峰来了个“下马威”,他也正是从群众的这种不在乎的态度中看到了发力点。
“要想获得群众的信任,说一千道一万,还不如干出个样子给大伙看。”王剑峰决定第一步先从走村入户实地调研,围绕群众关心、急需改善的基础设施项目入手。
王剑峰在大槐树村干的第一件事是建设村委会,这其中最难办的就是资金问题。他积极争取中国银行扶贫项目支持,在中行仅有37万元资金铺底的情况下,带领村中行干部和党员四处“化缘”,半年时间,跑省行、走企业,想方设法,找资金、找物资,并发动党员干部义务帮工。
“现在农村的‘离心’现象越来越严重,要组织大家一起做件事,谈何容易,何况这还是个北京娃!”村党支部书记杨新旺说。村上人心不齐,大多是观望态度,王剑峰驻村后到处跑项目、要资金,没想到咱把人看“走眼”了。
杨新旺过去在外搞基建,属于村上的能人。5年前,被邀请回村子担任党支部书记。
王剑峰从5月份上任,到9月份要到资金,已快入冬,工程再不动工,只能等明年。“今年的工程拖到明年,明年的事情就会被耽搁,更重要的是会凉了群众刚热起来的心,咱可拖不起啊!”王剑峰坦言。
“村上事儿要紧,咱不能把辛苦要来的资金打水漂,我把外面的工程停了,咱先盖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杨新旺斩钉截铁地说。
2018年9月5日,村委会正式破土动工,他劝说调动了近二十名农民工义务回村上建设村委会,在他们的感染下,村干部、一些村民义务加入建设队伍,短短三个月工程顺利完工。
一棵大槐树,充盈着一个村庄的乡愁。
一个村干部,聚合着一个村庄的火车头。
在王剑峰看来,过去基层党组织涣散,群众不信任干部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把事情办在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看不到变化。只有通过项目带动,让群众有奔头,让群众看到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有了信任,村上的事情就比从前容易多了。
如今的大槐树村修了活动广场、安装了110盏太阳能路灯,建起标准化卫生室、实施水厕建设,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过去开会叫不来人,现在开会,楼道都站着群众。”村委会副主任王惠玲不免感慨。
大槐树村有了公众号和logo
“过去咱都没想过,农民卖东西还能注册个商标,现在我村樱桃有了品牌,价也卖得高,今年我家卖了2万多。”村民郝世民坐在刚刚成立的电商服务站一边分拣樱桃一边说。
今年5月15日,在王剑峰带领下,大槐树村成立了电商服务站,依托该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设计申请了品牌商标,仅半个月,已累计销售樱桃3640斤,销售额10万元,每天接单量近100单。
“他的新点子、好主意一下子让人眼前一亮,咱跟着人家干,能卖上好价钱,生活有奔头。”大槐树村村委会主任廖增荣娓娓道来。王剑峰来村上后,带来的新理念,为我们村子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记者看到,公众号里有一篇题目为《我想有一间风吹不进的房》的帮扶文章,在他的中行朋友圈里广泛受到关注,圆了方显亮一家的梦。
贫困户方显亮今年63岁,身患小儿麻痹症,妻子智障,由于丧失劳动能力,家里生活贫困,窗子一直是用地膜塑料挡风遮雨。
面对这样的贫困家庭,王剑峰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推出了“大槐树村精准帮扶计划”栏目,在同事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为老方筹措了2万余元善款,帮助老方把房间安装了钛镁合金的推拉窗,并为其购置部分家具,圆了老方的梦想。
老方只是多个帮扶项目中的一个,王剑峰通过公众号还发布了“英雄奶奶”“关爱五保户”等多期帮扶项目,累计为特困群众募集帮扶物资和资金合计近5万元。
打开王剑峰的扶贫公众号,细细地总结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剑峰带领“四支队伍”,累计推动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民生扶贫、教育扶贫等大小项目18个,协调投入各类资金和物资395万元,直接受益贫困群众220余人。
2018年,王剑峰被淳化县评选为脱贫攻坚优秀个人。他经常说:“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感情和责任,全心全意办好群众的每一件‘小事’,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农业要想发展得好,必须在发展模式创新上下功夫,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王剑峰驻村后,用新理念、新方式、新技术,推土生金,使农民坐地生财,增加收入。他联系省中行开发的手机APP“认养二分田、扶贫一家人”项目,只要打开手机APP,在线认领一块地,就可以种植自己喜欢吃的农产品。
这种新型农业认养模式就是把农民的一亩地分成5份,每两分地是一块田,挂在手机APP上销售。“这种模式就像把‘开心农场’游戏变成现实,让城里人有机会当‘农场主’,也解决了农业供给端与市场需求端有效对接的问题,它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模式。”王剑峰说到。
“过去种庄稼一年没个啥收成,现在把地租出去,给城里人种,比过去能多挣1000余元。”村民薛建荣家里的一亩地已被中行的朋友认养,他打算精细化耕种。
目前,该土地认养模式上线后,受到北京、广东、江苏、陕西等地中行朋友的青睐,已租出了100多块农田。
大槐树村种植有苹果、樱桃、葡萄、油桃、花椒、核桃等多种经济作物,一些村民还发展了奶山羊,但由于产业项目不集中、规模小、管理粗放,大槐树村形成了“啥都有,啥都不精”的产业局面,解决了温饱,但很难富裕。
面对这样的产业局面,王剑峰与村两委及种植大户共同谋划、寻找客户、对接市场,努力寻求适合大槐树村发展的产业之路,确定了在2019年要干17项实事。
引水上塬就是其中的一件。为了彻底解决农业灌溉问题,王剑峰与村两委会人员积极申报村中“引水上塬”灌溉项目,最终在淳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总投资220万元,把高程200米的沟底河水通过二级扬程,再经近6000米的管道输送,引入大槐树村农田的工程终于启动实施。
“工程已经建设一半多了,6月底就能通水,我们村800亩旱地将变成水浇田,解决了我们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日子。”村民张景荣高兴地说。
在“六一”当天,大槐树村建设的“圆梦”乡村图书屋对外开放,党建共建、石磨面粉加工、花椒烘干等项目已完成协议签订及资金申报……翻看王剑峰年初和两委会班子定下的17件实事,他如数家珍,安排得有条不紊,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一目了然。
“我想先把大槐树村的基础打好,在2020年把村里的项目做扎实,我在的时候是好项目,我走以后依然是好项目,这样才能实现大槐树村的可持续发展。”王剑峰说。
在王剑峰的扶贫公众号中,记者看见他刚来扶贫时写下的一段话:“我们处在新时代,不管你身在农村还是城里,当这件事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群众,那就带着激情勇敢地干吧!”
(《看咸阳》通讯员 李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