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富强观

2021年08月06日 11:47:57 | 来源:咸阳市广播电视台
|

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三个倡导”所倡导的首要观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大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富强观。

  富强: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

  一般意义上说,富强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中国很早就有富民强国的思想,如《论语》的“足民”即富民主张,《管子》的“富民”治国之道。特别是近代以来,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贫弱,从洋务派提出的“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维新派提出的“变法图强”,再到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实业救国,“振兴中华”,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进行了各种富强之道的探索。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中华民族面对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及其团结带领下的中国人民的肩上。建设“富强”的中国,写进了不同时期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或《党章》中,作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召开的党的七大,就在其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召开的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中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时期召开的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中提出,促进社会主义祖国日益“繁荣富强”;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社会主义富强观

  党的十八大在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中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富强”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观念。

  富强主要是一个经济的概念。我国最早的经济学中文译名就是“富国策”或“富国学”,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名著《国富论》在19世纪末的中国亦曾被译为《富国策》。

  富强首先在于富民,人民富裕。民富国强,没有民富就没有国强,也就谈不上富强。我国古代先贤早就有“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之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道理,社会主义要创造更高的生产力,使社会财富极大涌流,人民享有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贫穷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的观念,在致富、富民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不仅使几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也使整体的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美元左右迅速增加到5000多美元。同样重要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富民或民富,不是少部分人的富裕。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谈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就曾经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富强也在于富国、强国。即富强除了体现为富民、民众富裕、藏富于民之外,也体现为国家拥有巨大的财富财力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富裕是富强的一个方面,但富裕不等于富强,富国也不等于强国。像卢森堡、卡塔尔之类的小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逾十万美元,可谓富裕、富国,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最富的国家,但是由于其国家经济实力、总量规模小,所以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强国。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一是要有相当巨大的国家经济规模,这包括宏观经济总量的规模和微观企业的规模,若无此块头大、规模大,就谈不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也就谈不上是世界经济大国;二是要有相当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这包括对外贸易的联系和货币金融的联系,若无此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就谈不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就谈不上是世界经济大国。无疑,大不等于强,大国也不等于强国。如果仅仅是块头大、体量大,但体弱虚胖,没有强大的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也就谈不上是强国。鸦片战争前后的大清国,其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以及经济总量规模,不可谓不大,但是这个老大落后的帝国在新兴的西方强国面前,是那样的陈腐虚弱、不堪一击。所以,既致富又做大也谋强,国家富而大而强,都是富强的题中应有之义。

  富强主要是经济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综合国力概念。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经济的富强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硬实力、软实力的发展和增强,才能使国家走向全面富强。换言之,一国除了是经济富国、强国之外,同时还是政治强国、军事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方面的强国,才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强国,才真正称得上国家富强。就其中的军事而言,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军事实力都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军事强国都是体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方面。因此,所谓富强,除了意指“富民强国”外,同时亦含“富国强军”之义,是富民与强国、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富强作为一种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观念,是民主、文明、和谐观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观念的基础,并与之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我国古人说,“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说的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首先是致富,富裕了就能有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是基础,由此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与之相应,我们以富强观念为首要观念,同时规范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方面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实现富强中国梦

  我们在富强之路上已经奠定了深厚基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稳定地走在发展富强之路上,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第二大外商投资吸收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12年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已提高到约11%,贸易进出口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已提高到约12%。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力量。

  可以说,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富强之路上已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使得我们的实力更强、基础更牢、优势更大、起点更高,这为我们在新的阶段持续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良好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现富强中国梦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接近。我们现在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致力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实际上也就是实现“富强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这个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多少人做过的、却又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灭的富强梦,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而开始走向实现。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过的,“这种幼稚的梦的幻灭,正是中国富强的起点”。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今天,实现富强中国梦从未有过像现在这样如此接近。在现在这个十年结束的时候,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更加富裕、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届时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成效显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届时我国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届时我国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开创新局面,基本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和目标。

  这些富民强国、富国强军的目标,是国家的战略目标,也是与国人息息相关的目标,每个中国人的利益、地位和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富强紧密相连。富强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和责任,只有依靠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富强目标、实现富强中国梦。

  发展是实现富强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论断是“发展是硬道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首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的都是发展;我们现在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强中国梦,关键还是靠发展。惟有发展、科学发展,才能富民强国。

  我们要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富民强国。我们要通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发展,富民强国。我们要通过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发展,富民强国。我们要通过以人为本的发展,富民强国。我们要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富民强国。我们要通过统筹兼顾的发展,富民强国。我们要通过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和谐发展,富民强国。我们要通过和平发展,富民强国。正如习近平同志2013年1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央党校副校长 张伯里)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韩芳 审核签发:苏刚)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