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当前,我国统计系统开展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共三大普查,简称人普、农普、经普,此文合称“三普”,均为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呈国家统计普查体系三足鼎立之势。“三普”互为关联、亲如兄弟,充分发挥信息、咨询、监督三大统计职能,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统计支撑和保障。
刚刚过去的11月,有两条信息在统计人朋友圈迅速传播,并引起全社会极大关注。一是11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二是11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就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通知》指出,国务院决定于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
新中国建立70年以来,我们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转向强起来的艰难历程,其中不乏普查身影。70年来,国家已开展20次(含“七人普”)大型普查。除14次三大普查外,还有2001年之前开展的3次工业普查、2次基本单位普查、1次三产普查。发生年次如下表(表内数字均表示“年”):
从普查频次及特点看,“三普”兄弟,人普居首、经普居次、农普居三。人是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最终取决于人的精神力量和整体素质,人普坚持以人为本,难点在于人口的流动性很大,普查员入户常吃闭门羹;改革开放40年,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新兴产业发展快、变化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2018年全国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3%,绝对处于经济主导地位,为了准确把脉经济发展,每5年进行一次经济普查,也是当前调查频次最高的一项普查;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把农业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统计普查,以人为本。摸清底册,共创未来。在国家“三普”外,部分行业和部门也开展如文物普查、水利普查、污染源普查等,在全国形成一个纵横交错、涵盖全面、更为完善的普查网络,进一步阐释用数据说话、为发展服务的统计真谛。
咸阳市区南大门有一标志性巨型铜雕:淳化大鼎,其状三足鼎立,气势不凡,原物高122厘米、重226千克,为西周青铜器,出土于咸阳市淳化县,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已知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大名鼎鼎,实属国宝,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历史传承,我们统计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数出有据,一言九鼎,掷地有声。
据了解,在全国、全省、全市统计系统中历经“三普”锤炼的同仁不在少数,有的俨然已成为普查专家,说起普查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无怨无悔献青春,三大普查统计心。进入新时代,在国务院普查办坚强领导下,全国统计人、普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齐心协力,一定能克服和战胜种种困难,为党、国家和人民上交一份满意的人普答卷,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献礼,这是统计普查人的初心和梦想、使命和担当。
(作者:李宏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统计局)
(来源:中国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