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如虎添‘艺“】春节习俗之忙年

2022年01月24日 21:26:20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虎虎生威驱疫魔

意气风发过大年

闭馆不停展   线上看展览

文物来说话   欢乐迎虎年

春节习俗之忙年

春节,俗称“年节”、“过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立春前后。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岁尾之际怀着喜悦的心情敬天地神灵,祭祀祖宗,走亲访友,祈祷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五谷丰登、家业兴旺。

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俗称“忙年”,多数从祭灶开始,到除夕连续多天不间断,基本上形成固定的流程。《春节童谣》中云:“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祭灶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灶神在中国民间诸神中资深望重,早在夏朝时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祭灶时一般设立神位,供奉糖果之类的贡品。

扫尘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人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意思,希望把所有穷气、晦气统统扫地出门。扫尘在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杀猪割肉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指的是这一天开始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一般是指杀自己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在我国农耕时代,物资匮乏,老百姓日子穷苦,很少能吃到肉,只有在年节时才能吃到肉,所以这肉也称为“年肉”。准备的肉,除了自己吃,给娃娃解馋,还要用来招待亲朋好友。

蒸年馍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蒸年馍是北方农村地区最为重视和讲究的年俗之一,寓意生活蒸蒸日上。从腊月二十五开始,便有人家蒸年馍,二十八、二十九日达到高潮。年馍形式多样,既有自己和待客吃的包子、馒头,还有走亲访友的礼馍和敬神、祭祖的献馍。

贴年红   

贴“年红”,又称贴“挥春”,是贴春联、门神、“福”字、窗花、年画等的统称,一般在腊月三十这一天进行,红色元素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春联以公正、对仗、简洁的文字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门神是守卫门户的神灵,现在形象多为执鞭的尉迟敬德和持锏的秦琼,起镇宅祈平安之用。“福”字一般倒贴在屋门、墙壁以及生活物品上,将“福倒”谐音为“福到”,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窗花是贴在窗户上的剪纸,分为角花、团花等,内容多为具有各种吉祥寓意的动、植物,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年画最早多为木刻水印,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品种琳琅满目,题材广泛,传统民俗年画,大多以福、禄、寿、财为主题,强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来源:咸阳文旅)

(责任编辑:李佳欣  审核签发:蜀秦)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